“五星紅旗迎風飄揚,勝利歌聲多么響亮。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,從今走向繁榮富強……”這是一首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唱的歌。2008年北京奧運會,這首歌如天籟般唱響鳥巢體育場的夜空。半個多世紀以來,這首歌被傳唱不衰,凝聚著億萬中國人的心。
“快70年了,為什么每次唱起這首歌,我們都會被它感動?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國家,無條件地愛我們的國家!”近日,在山東衛視《傳家寶里的新中國》節目中,《歌唱祖國》詞曲作者王莘之子王斌展示了他的傳家寶——《歌唱祖國》原始手稿,講述了這首歌背后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。
《歌唱祖國》最原始的模樣
他在天安門廣場上產生創作靈感
1949年開國大典上,象征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。站在觀禮臺上,王莘激動不已,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寫一首歌,去歌唱新中國。此后一年的時間里,他一直醞釀,但都沒有寫出滿意的作品,直到1950年的秋天……
那年,王莘任天津音樂工作團團長。正當為樂器發愁時,他聽工友說北京有一個當鋪,里面擺了好多樂器。帶著團里所有的錢,王莘便去了北京。
“他本來想得很簡單,只買一只小號。沒想到當鋪里有很完整的一套軍樂團的樂器。”王斌說,“父親把錢一擱,問老板夠買幾樣。典當行老板不懂樂器,以為大的最值錢。老板把大的東西都拿走了,留下的恰恰是樂團最需要的小型樂器。”
王莘自己一人扛著這些樂器,兩手提著兩只圓號回天津,內心非常激動。
那時,天安門廣場是去火車站必經的地方。王莘氣喘吁吁地停下來歇腳,一抬頭,正好看到秋風吹動著的五星紅旗在藍天上飄揚,少先隊員們正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歌唱。
《歌唱祖國》最初的旋律誕生于煙盒上
列車滾滾向前,車輪奏出律動的節奏。隨著飛奔的火車,他坐在車廂里看著窗外的景物,又產生了第二次聯想:“‘越過高山,越過平原,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’,那長江黃河有多寬,你能跨過去嗎?你平時很難想出這種詞來,可在火車上很容易聯想出很豪邁的詞。”
回天津后王莘鄭重地將曲子寫在了五線譜紙上,成為《歌唱祖國》的最初手稿,成了王斌的傳家寶。“這張譜紙由三國文字寫成:歌詞是中文,所有的樂器是用英文標的,表情符號用意大利文標的。”王斌說,“從五線譜上飛速寫就的文字中,看得出來父親當時非常激動。”
豪邁的旋律傳遍四方
創作完成后,1950年9月下旬,著名鋼琴家靳凱華、男高音歌唱家王巍與王莘相聚在一起,第一次將《歌唱祖國》演繹出來。
一年之后,這首歌在《人民文學》和《人民日報》上發表。1951年10月,在全國政協會議上,毛澤東主席見到王莘,夸獎《歌唱祖國》這首歌好,特意送給王莘一套剛出版的《毛澤東選集》,并為其簽字留念。
“這首歌唱出了人們的心聲,就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地唱遍大江南北。”王斌說。《歌唱祖國》風靡全國,成為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首祖國頌歌。
之后,演出團隊也逐漸走出國門,向海外傳播這豪邁的旋律。令靳凱華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在埃及的那次演出。
當主持人報幕后,《歌唱祖國》演出團隊登臺,臺下鴉雀無聲。“人家不知道這首歌,”靳凱華告訴記者,“然而唱完后,坐在豪華包廂里的將軍們紛紛起立,熱烈鼓掌。”
靳凱華說:“只有你真誠,你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,才能有生命力。《歌唱祖國》就是這樣的歌。國際國內對這首歌由衷地熱愛,因為它唱出了我們的心聲。”
一曲《歌唱祖國》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壯麗畫卷勾畫得淋漓盡致,凝結了愛國之聲、人民之心、民族之魂,成為億萬中國人民久唱不衰、響遍神州的金曲。
得知不能為奧運寫歌
他淚如泉涌
從2005年開始,年邁的王莘便病重,終日躺在病榻上。有一天,他突然非常激動,所有的指標都失常,醫生對他緊急搶救。兒子王斌拔下父親戴著的收音機耳機才知道,里面正播放一條新聞——北京奧運會開始征歌了。
王斌問:“爸,您想寫歌是嗎?”王莘抖動著肩膀,激動地回應。可此時的王莘已經病重,根本沒有辦法將腦海中的構思描繪出來。當兒子點破這個現實后,王莘才意識到自己不能為奧運寫歌,自己再也不能寫歌了。王莘躺在床上,肩膀不動了。停了幾秒后,他的淚水突然噴涌而出。
“那眼淚像從眼眶里突然噴出來一樣。我當時都愣了,我這一輩子都沒見他那么哭過。”王斌說,“不到一周的時間,父親便離世了。”
病榻上的王莘依舊想為奧運寫歌
在王莘離開他一生摯愛著的祖國后,2007年11月28日,“嫦娥一號”探月衛星從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,向地球發來了《歌唱祖國》的雄壯歌聲;2008年8月8日,北京奧運會開幕,這首歌如天籟般唱響鳥巢體育場的夜空。
“第一首歌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,那個聲音里充滿了對祖國的那種依戀,那種不舍……”王斌說,“在我聽來,正如父親不想走,還想寫歌。”
用歌聲傳承家國記憶
王莘曾說他一生只寫了兩首歌,一首是用音符譜寫的《歌唱祖國》,另一首就是用心靈譜寫的《歌唱祖國》。這件傳家寶記載了《歌唱祖國》最初的樣子,也承載了一代人的夢想。
回望共和國近70年國旗飄揚的重要時刻,總有《歌唱祖國》的旋律回蕩在耳邊。它是海外游子的鄉情鄉音,它是賽場看臺上的萬人吶喊,它是浩瀚太空里的中國之聲……它更化身為見證中華民族千秋功業的光耀之音,深深地烙在幾代人的家國記憶里。
近年來,中國文化以海納百川的姿態,吐故納新,揚帆出海,在全球各地掀起一陣陣“中國風”。最新數據顯示,2018年,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.8億美元,為2005年的5.5倍。目前全球已有158個國家(地區)設立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。《茉莉花》《百鳥朝鳳》……一曲曲經典悠揚的中國傳統音樂奏響維也納金色大廳。
隨著中國經濟愈加發展,世界各地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愈加高漲,中國文化的活力、開放度、創造力不斷提升,中國文化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,為世界文化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。
以時間砥礪信仰,讓歲月見證初心。中國文化在時代的激蕩中必將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!
來源:齊魯網
發稿時間:2019-10-12 22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