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,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,史稱為“長沙會戰”,或稱“長沙保衛戰”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,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,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。在這場大火的背后,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。
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御,由薛岳率領的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。前2次長沙會戰,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。從戰術上看,雙方并未分出勝敗,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;但從戰略上,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,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。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國民黨軍隊一場典型的勝仗,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,終將日軍擊退。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,中國軍隊被迫撤退。
1938年至1944年,腥風血雨的四次“長沙大會戰”,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(日軍66萬人次,中國軍隊100余萬人次)、規模最大、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。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,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,日軍共傷亡10.7萬人,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。
日軍以此戰役為組成部分的豫湘桂戰役成功打通大陸交通線,成為1944年反法西斯戰場上最慘烈的失敗。蔣介石自稱“從事革命以來,從來沒有受過現在這樣的恥辱”,此戰我軍高層輕敵無備,再加上各保實力,協同失調,遂陷湖南于倭寇。但是,此戰我軍在長沙、衡陽、常德等地給倭寇以巨大殺傷,此3城攻防戰,倭寇死傷均大于我軍。常德我軍6000余將士全部殉國,而倭寇則被擊斃者便達24000余人,在抗戰史上,這是僅有的。
這次會戰有力地配合了全國范圍內的正面作戰,并在戰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敵后戰場的反“掃蕩”斗爭,為抗戰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