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尹劍和村委會商議決定,把賣鴨蛋的盈余,投資到村里的一處閑置房屋的改造上,也就是現在欣顏服裝廠的加工車間。之后他又聯系了一家愛心企業運來了機器,希望村民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,為企業代加工服裝,而一直在威海一家服裝廠打工的“90后”宋素敏,在尹書記的鼓勵和支持下,成了廠子的領頭人。
村民慧霞的家庭情況在村里一直十分困難,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,由老人生病,一家人還欠下了不少的外債,面對這樣的情況,如果一直閑在家里的慧霞,可以去服裝廠上班,這樣既不耽誤照顧家人,也可以賺點錢減輕家里的負擔。而為了鼓勵更多像慧霞這樣的留守婦女到服裝廠學技術,尹劍還對癥下藥的開出了優惠條件。
宋素敏告訴記者,“村里有幼兒園,為了多拉一個工人,就提出了(工人)的孩子上幼兒園半價。”
尹劍介紹:“咱們省去年的貧困標準是人均收入低于3402元以下,在這個服裝廠的工人月均工資能達到1000元以上,年收入就能達到12000元以上,這樣就徹底解決了整個家庭的脫貧問題,也解決了他們就業和可持續的發展。”
有了欣顏服裝廠,西黑崗村不僅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勞動就業,還解決了留守兒童的看護和教育問題。現在,宋素敏的廠子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春節前,而為了增加生產能力,她在自己的娘家村里又建立了分廠,現在兩個廠一共有60多名工人,大都是西黑崗村和附近村里的留守婦女前去打工,熟練的工人每個月的工資能達到兩三千元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,見到了“90后”姑娘宋素敏的成功,村里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對返鄉創業都動了心。在村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,尹劍又開始東奔西走,為村民們找項目。
司洪軍之前一直在浙江寧波干工程,聽說村里來了第一書記,能帶領大家致富后,他也選擇了回到村里,而他現在從事的赤松茸養殖項目,就是尹劍引進到西黑崗村來的。
司洪軍說:“以前就覺得我們村窮鄉僻壤的沒什么發展前途,經過尹書記過來,發現我們商機也很多,所以把家里的事情搞好,守著老婆孩子又能掙到錢,挺好。”
除了宋素敏和司洪軍,現在,西黑崗村還有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選擇回到了家鄉,搞養殖、開工廠。面對村子里不到一年就發生的大變化,村主任司愛民說,是尹書記把村民們的精氣神激活了。
既有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,又解了村民們故土難離的鄉愁,作為一名第一書記,尹劍說,他所理解的扶貧,不僅僅是通過物質上的幫助來實現的,更重要的是讓農民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,找到脫貧致富的辦法,“扶貧就是扶志,他們都有過上幸福生活的渴望,第一書記來了之后,就是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,只要他們認可了,他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。”
編后:鄉村振興講求實干,脫貧攻堅需要奮斗。有撲下身子的第一書記幫扶,有困難群眾自強不息的勁頭, 美好幸福的生活就不會只是一個夢。